要控制好混凝土的粒径,主要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 原材料的选择和检验:
粗骨料:选择质量好、形状规则、表面光滑、无裂缝和角砾的骨料,以确保混凝土具有良好的强度和耐久性。粗骨料应经过实验室的物理和化学检验,包括外形、密度、强度、吸水率、含泥量等,以确保其符合标准规定的质量指标。
细骨料:细骨料的选择同样重要,应重点检查砂的细度模数、颗粒级配、含泥量、泥块含量、含水率、杂物等。通过目测及实验室检验,确保细骨料的质量符合混凝土配制的要求。

2. 骨料级配的优化:
合理的骨料级配是确保混凝土性能的关键。通过优化骨料的颗粒级配,可以降低混凝土中的空隙率,提高混凝土的密实度和强度。较好的骨料级配应该是空隙率小,总表面积小,并含有适量的细颗粒。
在实际施工中,应根据工程要求和混凝土的性能指标,通过试验确定**的骨料级配方案。
3. 水泥的质量控制:
水泥作为混凝土的胶凝材料,其质量对混凝土的性能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应严格控制水泥的质量,包括强度、凝结时间、安定性等常规检验指标。
水泥的颗粒级配也是影响混凝土性能的重要因素。不合理的颗粒级配会导致混凝土性能的显著差异。在选用水泥时,除了考虑其强度等常规指标外,还应关注其颗粒级配是否合理。
4. 施工过程中的控制:
在混凝土施工过程中,应严格按照配合比进行拌制,确保各种原材料的用量准确无误。应加强对原材料和混凝土拌合物的质量监测,及时发现并处理可能出现的问题。
对于施工现场的混凝土拌合物,应进行定期的抽样检验,以确保其质量符合设计要求。如发现质量问题,应及时调整配合比或采取其他补救措施。
控制好混凝土的粒径需要从原材料的选择和检验、骨料级配的优化、水泥的质量控制以及施工过程中的控制等多个方面着手。通过综合运用这些措施,可以有效地提高混凝土的质量和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