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凝土起壳是施工中常见的问题,不仅影响混凝土的美观,还对其强度和耐久性造成严重影响。本文将从多个方面详细阐述混凝土起壳的原因及防治措施。
材料原因
混凝土起壳的材料原因主要包括水泥品种差异和骨料组成不合理。不同品种的水泥含有不同的氧化物成分,某些水泥含有过多的硅酸盐,长期使用易出现表面起壳。若混凝土中骨料掺入了大量易剥落的石屑等杂质,也会导致混凝土表面易起壳。
施工原因
施工过程中的不当操作也是导致混凝土起壳的重要原因。混凝土浇筑不均匀,振捣不到位,会使表面出现孔洞,降低表面的密实性,从而引发表面起壳。拆模过早或砼表面受冻也可能导致起壳现象。拆模过早会使混凝土表面失水过快,导致表里强度不一而脱皮;而砼表面受冻则会影响其凝结过程,造成表面起壳。
养护不规范
混凝土在刚浇筑后需要进行养护,养护不当也是导致起壳的原因之一。养护期内如果未及时覆盖保护或未经足够时间的湿润养护,混凝土表面容易出现起壳现象。特别是在天气炎热、气候干燥的季节,混凝土表面水分蒸发过快,更容易引发起壳。
维护不当

混凝土使用一段时间后需要进行定期维护,若长期缺乏维护,如少清理污物、结冰融冰等,会使混凝土表面易起壳。若混凝土表面出现明显损坏现象,需及时进行修补,否则表面损坏面积会变大,加速表面起壳的加剧。
水灰比过大
水灰比过大也是导致混凝土起壳的一个重要因素。水灰比过大会使混凝土表层强度偏低,容易出现起皮现象。使用受潮、结块的水泥也会降低混凝土的强度,增加起壳的风险。
骨料含泥量过大
骨料含泥量过大也会导致混凝土起壳。含泥量过大的骨料会降低混凝土的粘结强度,影响混凝土的保水性和均匀性,从而导致表面起壳。
路基有积水
在浇筑混凝土时,如果路基有积水或私自加水调整坍落度,会导致混凝土分层、泌水,进而引起表面起皮。振捣时局部过振也会造成离析或泌水,引发局部起皮。
过早脱模
过早脱模是指在混凝土尚未完全硬化时就将模板拆除。由于混凝土刚性不够,过早脱模容易导致表面起皮。需要根据现场实际情况控制合理的脱模时间,以保证混凝土表面的充分硬化。
冬季施工影响
冬季施工时,混凝土表层受冻也会影响其凝结过程,造成表面起壳。在冬季施工时需要特别注意保温措施,避免混凝土表层受冻。
混凝土硬壳现象
混凝土硬壳现象是指混凝土表面已经“硬化”,但内部仍然呈未凝结状态的现象。这通常是由于水分过快蒸发使得混凝土失水干燥造成的。除了气候因素外,外加剂配料的成分和混凝土掺合料的种类也都会影响硬壳现象的产生。
防治措施
针对混凝土起壳问题,可以从多个方面进行防治。在材料选用方面应选择优质的水泥品种和配合合理的骨料;在施工过程中要保证混凝土浇筑均匀、振捣到位,并及时进行养护;在维护方面要定期进行清洁和及时修补损坏部位。
混凝土起壳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通过合理选择材料、规范施工操作和加强维护管理,可以有效预防和解决混凝土起壳问题,保证混凝土的质量和使用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