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桩不适合入岩的主要原因包括管桩易破坏、桩身易倾斜或断裂、桩长难以把握以及桩身稳定性差。以下是详细解释:
1. 管桩易破坏:
当管桩穿过风化岩层覆盖后,一旦接触岩层,由于岩层的硬度远大于桩身材料,管桩很容易受到破坏,破坏率高达30%\\~50%。
在某些地质条件下,如基岩中缺少强风化岩层且覆土层松软,打管桩时桩尖一接触硬岩层,贯入度就立即变小甚至为零,导致桩的破损率高。

2. 桩身易倾斜或断裂:
桩尖接触岩面后,由于岩面可能倾斜或不平整,管桩容易沿倾斜的岩面滑移,造成桩身倾斜或断裂。
特别是在岩溶地区,由于溶洞、溶沟多,岩面起伏不平,管桩打入时更容易发生倾斜或断裂。
3. 桩长难以把握:
在岩层中,由于岩层的硬度和厚度变化无常,使得管桩的入岩深度难以准确控制,从而导致桩长难以把握,配桩困难。
4. 桩身稳定性差:
当桩尖落在基岩上时,周围土体的嵌固力相对较小,导致桩身稳定性较差。桩土共同工作的实验也表明,在加载过程中,桩土是先后发挥作用的,且桩土分担比是随加载过程而变化的,没有固定的分担比。
由于管桩在入岩时存在易破坏、桩身易倾斜或断裂、桩长难以把握以及桩身稳定性差等问题,因此不适合在岩层中使用。在需要进行桩基设计时,应充分考虑地质条件,选择合适的桩型和施工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