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建筑施工或日常生活中,接触混凝土似乎习以为常,但你是否知道,这看似无害的物质其实也可能造成烧伤?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探讨为何会被混凝土烧伤,以及背后的多重原因。
1. 高温混凝土接触
混凝土在刚浇筑或搅拌时,温度往往较高,尤其是加入了热水或处于炎热环境下。直接接触高温混凝土,皮肤可能瞬间被烫伤,形成类似烧伤的伤痕。工人未佩戴防护装备时,风险尤为显著。
2. 化学反应放热
混凝土硬化过程中,水泥与水反应会放出大量热量,这一过程称为水化热。若操作不当,如过早拆除模板或未采取降温措施,混凝土内部的高温可能通过裂缝或接触点传导至皮肤,造成烧伤。
3. 碱性物质刺激

混凝土中含有高碱性物质,如氢氧化钙。这些物质在与水混合后会形成强碱性溶液,长时间接触皮肤会破坏皮肤组织,引起化学性烧伤,表现为红肿、疼痛甚至溃烂。
4. 湿混凝土中的水分蒸发
湿混凝土在干燥过程中,水分蒸发会带走大量热量,但如果皮肤紧密贴合在混凝土表面,蒸发过程中产生的局部高温也可能造成轻微烧伤,尤其是敏感肌肤。
5. 添加剂的腐蚀性
为改善混凝土性能,常需添加各种化学添加剂。某些添加剂具有腐蚀性,如不慎溅到皮肤上,可能引发化学烧伤。例如,含氯离子的添加剂可能加速皮肤损伤。
6. 机械摩擦与挤压
在混凝土施工过程中,使用工具或机械进行搅拌、浇筑时,若操作不慎,皮肤可能被机械部件摩擦或挤压,与混凝土中的硬质颗粒直接接触,导致物理性烧伤。
7. 长时间暴露于混凝土环境
长期在混凝土施工环境中工作,皮肤持续受到混凝土粉尘、化学物质及高温的侵害,可能逐渐累积成慢性伤害,表现为皮肤干燥、皲裂,甚至发展为更严重的皮肤病。
8. 个人防护不足
缺乏必要的个人防护装备,如防护服、手套、安全鞋等,是导致混凝土烧伤的重要原因。正确的防护装备能有效隔绝混凝土与皮肤的直接接触,降低烧伤风险。
9. 安全意识淡薄
部分施工人员对混凝土可能造成的伤害认识不足,忽视安全操作规程,如不穿戴防护用品、不遵守作业时间等,增加了烧伤事故的发生率。
被混凝土烧伤并非偶然事件,而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为预防此类伤害,应加强安全教育,提高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同时严格遵守操作规程,确保个人防护装备的配备与使用。只有这样,才能有效降低混凝土施工过程中的烧伤风险,保障工人的健康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