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代建筑施工中,现场打混凝土曾是一种常见的做法,但随着技术发展与规范要求的提高,这一做法逐渐被摒弃。究其原因,涉及多个方面,不仅关乎施工质量、效率,还涉及环保、安全等多重考量。
1. 质量控制难度
现场打混凝土意味着需要在工地现场进行配料、搅拌等工序,这极大地增加了质量控制的不确定性。由于现场环境复杂,材料配比、搅拌均匀度等因素难以精确控制,容易导致混凝土性能不稳定,影响结构安全。相比之下,预拌混凝土在工厂生产,质量监控更为严格,性能更为稳定可靠。
2. 施工效率低下
现场打混凝土需要占用大量场地,且搅拌设备、运输车辆的准备和调度都需时间,这无疑降低了施工效率。特别是在大型工程项目中,现场搅拌难以满足快速施工的需求。而预拌混凝土则可实现快速配送,直接用于浇筑,大大提高了施工速度。
3. 环境污染问题

现场搅拌混凝土会产生大量粉尘、噪音和废水,对周边环境造成严重影响。特别是在城市区域,这种污染更为显著,不利于环境保护和居民健康。预拌混凝土则在生产过程中采取了有效的环保措施,减少了污染物的排放。
4. 能源消耗大
现场打混凝土需要消耗大量能源,包括电力、燃油等,不仅增加了施工成本,也加剧了能源紧张的问题。而预拌混凝土生产厂通常采用更高效的能源利用方式,有助于节能减排。
5. 安全隐患多
现场搅拌设备操作复杂,存在机械伤害、触电等安全隐患。现场人员密集,管理难度大,易发生安全事故。预拌混凝土的使用则减少了这些风险,提高了施工安全性。
6. 技术要求高
现场打混凝土对施工人员的技术水平要求较高,需要他们具备丰富的经验和专业知识。在实际操作中,往往难以保证所有施工人员都具备这样的素质,从而影响了施工质量。预拌混凝土则降低了对施工人员技术的依赖,更易于实现标准化施工。
7. 成本不可控
现场打混凝土的成本受多种因素影响,如材料价格波动、设备维护费用等,难以精确控制。而预拌混凝土的价格相对透明,成本更易于预测和控制。
8. 不利于信息化管理
随着建筑行业的信息化发展,施工现场的信息化管理成为趋势。现场打混凝土的方式难以与信息化管理系统有效对接,不利于施工过程的数字化管理。预拌混凝土则更易于实现与信息化系统的集成,提高管理效率。
现场打混凝土存在诸多弊端,包括质量控制难度、施工效率低下、环境污染、能源消耗大、安全隐患多、技术要求高、成本不可控以及不利于信息化管理等方面。在现代建筑施工中,应优先考虑使用预拌混凝土,以提高施工质量、效率,同时保护环境和人员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