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下灌注混凝土的方法有多种,以下是一些常用的方法:
1. 导管法:
是将混凝土通过管道输送到水下部位,然后通过导管将混凝土摊铺开,最后在水下振捣密实。导管可用刚性导管或柔性导管,前者依靠拌和物自重从刚性导管向水下仓面输送和浇筑;后者将拌和物由柔性导管向水下仓面输送,并依靠环境水对软管的压力控制拌和物的下降速度。
这种方法适用于水深较浅、水流速度较慢的情况,也适用于水深不超过15~25m的情况。在浇筑时,应根据浇筑范围和导管的作用半径来确定导管的数量与位置,并严格控制导管的提升高度。
2. 泵压法:

主要依赖于混凝土泵送机,将拌制好的混凝土一次性地泵送并灌注到施工位置。这种方法通过增大导管截面积,减少了提升次数,同时确保在终灌时仍能保持充足的压力。
泵管的出口端应深入混凝土中一定深度,通常控制在30-40cm范围内,以避免过浅导致的倒流水现象和过深可能引发的爆管问题。此方法适用于水下施工深度不超过15m的情况。
3. 开底容器法:
涉及将混凝土拌和物装入一个易于开底的密闭容器内,浇筑时该容器被轻放入水下,直至到达预定位置后开底卸料。
底板口应尽可能接近基底或已浇混凝土表面打开,以确保浇筑效果。但该方法可能导致局部材料分离,因此不适用于对混凝土质量要求极为严格的部位。
4. 预填骨料压浆法:
在水下模板内预先填充骨料,然后通过加压或自流灌注胶凝材料,填充骨料间隙并胶结形成混凝土。
在实施过程中,需确保水泥砂浆具有适当的流动度和抗离析性能,出浆压力需与骨料平均粒径、扩散半径相适应。
5. 袋装堆叠法(或称袋砌法):
将混凝土拌和物装入麻袋或合成纤维制成的袋中,在水下依次沉放并重重堆叠,从而形成水下混凝土结构。此方法还采用了改进的水溶性薄膜袋,其溶化时间稍长于混凝土硬化时间。
应用此方法时,应确保混凝土袋交错放置且相互靠紧,以保证结构的稳定性。
还有一些其他方法如沉箱法、预制桩法、折叠倾注法、柔性管法等,这些方法的选择应根据具体的工程实际情况、水深、水流速度以及混凝土的质量要求等因素综合考虑。在进行水下混凝土灌注时,应确保施工的安全性和质量,并遵循相关的施工规范和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