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凝土自收缩,是混凝土在恒温绝湿条件下,由于胶凝材料水化反应产生的化学收缩,进而在宏观体积上表现出来的一种现象。这一现象在混凝土科学中占据重要地位,对混凝土结构的性能有深远影响。
定义与特性
混凝土自收缩,简而言之,是混凝土在密封或低水灰比条件下,由于水泥水化反应消耗毛细管孔隙中的水分,导致内部湿度降低,从而引起的体积收缩。这种收缩与混凝土的干燥收缩在本质上是一致的,都是由水分迁移导致内部相对湿度降低所引起,但自收缩更多发生在混凝土初凝后的早期阶段,且不受外界环境湿度影响。
产生机理

混凝土自收缩的产生机理复杂,主要涉及水泥水化反应引起的化学收缩和自干燥现象。水泥水化反应消耗水分,导致混凝土内部毛细孔水分减少,产生自干燥收缩。水化产物的绝对体积小于未水化前的水泥和水的体积之和,这也是化学收缩的来源。两者共同作用,使得混凝土在宏观上表现出体积收缩。
影响因素
混凝土自收缩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但不限于水灰比、水泥用量、矿物掺和料、胶凝材料含量、养护条件等。水灰比越低,混凝土自收缩越大;水泥用量越多,自收缩也越大。硅灰等活性矿物掺和料的加入会增大自收缩,而粉煤灰、石灰石粉等则有助于减小自收缩。养护温度和湿度对自收缩也有显著影响,高温和低湿环境通常会导致更大的自收缩。
与干燥收缩的区别
尽管自收缩和干燥收缩在本质上都由水分迁移引起,但两者在发生时间、失水方式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自收缩更多发生在混凝土初凝后的早期阶段,且由胶凝材料水化消耗毛细孔水分引起;而干燥收缩则主要发生在混凝土暴露在空气中时,由内部水分向外界散失引起。自收缩在混凝土自身水化作用下均匀地发生,不伴随失重现象;而干燥收缩则由表及里地发生,伴随明显的质量损失。
对混凝土结构的影响
混凝土自收缩对混凝土结构的影响不容忽视。当混凝土受到各种制约不能自由收缩时,将在混凝土中产生拉应力,甚至导致混凝土产生收缩裂缝。特别是在高强度混凝土中,由于水灰比小、水泥用量大,自收缩现象更为显著,对混凝土结构的耐久性和安全性构成威胁。在混凝土设计和施工中,必须充分考虑自收缩的影响,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控制和预防。
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目前,国内外学者对混凝土自收缩的研究已取得显著进展。通过调整水灰比、水泥用量、矿物掺和料种类和掺量、养护条件等参数,可以有效控制混凝土自收缩的大小和速率。未来,随着混凝土材料科学的不断发展和新型减缩剂的研发应用,相信能够进一步降低混凝土自收缩对结构性能的不利影响,推动混凝土技术在更高水平上的应用和发展。
混凝土自收缩是混凝土科学中一个复杂而重要的现象。深入了解其产生机理、影响因素及对混凝土结构的影响,对于提高混凝土结构的耐久性和安全性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