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凝土的温控设置涉及多个环节和措施,以确保混凝土在施工和使用过程中的温度稳定,从而保证其强度和耐久性。以下是一些关键的温控设置方法:
1. 原材料温度控制:
水泥入场温度应控制在65℃以内,同时严格把控骨料温度和含水率。
2. 混凝土生产过程温度控制:
粗集料可以采用风冷、浸水、喷淋冷水等预冷措施。
拌合楼则宜采用加冰、加制冷水拌合混凝土,以降低混凝土的温度。
3. 混凝土运输和浇筑过程温度控制:

运输机具要具备隔热、保温、防雨功能,以减少混凝土在运输过程中的温度变化。
混凝土入仓后要及时平仓、振捣或碾压,以确保浇筑质量。
浇筑温度应控制在适宜范围内,一般不宜超过28℃,温度回升值也不宜超过5℃。
4. 浇筑后温度控制:
对于有接缝灌浆要求的坝体,应采用水管通水冷却方法。
高温季节,常态混凝土终凝后可采用表面流水冷却或表面蓄水降温措施。
5. 预埋水管通水冷却:
在混凝土内预埋蛇形冷却水管,通循环冷水进行降温冷却,这种方法可以有效地控制因混凝土内外温差而引起的混凝土开裂。
6. 定期监测与调整:
施工过程中应定期监测混凝土的温度,使用温度计或传感器进行监测,并根据监测结果及时调整温控措施。
7. 其他辅助措施:
在低温条件下,可以运用保温材料如棉被或泡沫板来减少热量散失。
使用加热设备如暖风机来提升施工现场的温度。
在混凝土浇筑区域设置遮阳网,有效减少阳光直射,降低混凝土表面的温度。
混凝土的温控设置是一个系统而复杂的过程,需要综合考虑原材料、生产过程、运输浇筑、浇筑后以及预埋水管通水冷却等多个环节。通过科学合理的温控措施,可以有效地确保混凝土的质量和耐久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