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寒冷的冬季,我们时常会发现一些混凝土结构表面出现起皮、脱落等现象,这不仅影响了美观,更对结构的耐久性构成了威胁。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混凝土在受冻后出现起皮呢?
1. 水分渗透与结冰
混凝土内部存在许多微小的孔隙,这些孔隙在雨水或融雪水的渗透下会充满水分。当温度降至冰点以下时,孔隙中的水结冰膨胀,产生巨大的压力,导致混凝土表面层受到挤压而起皮。
2. 混凝土配合比不当
混凝土的配合比是影响其抗冻性的关键因素之一。水灰比过大、水泥用量不足或砂率过高,都会导致混凝土内部孔隙率增加,降低其抗冻融循环的能力,从而更易起皮。
3. 材质问题

使用质量不佳的原材料,如含有过多杂质的砂、石,或水泥品质不稳定,都会影响混凝土的密实性和强度,使其在受冻时更易受损。
4. 施工质量控制不严
施工过程中的振捣不充分、养护不到位或浇筑时温度过低,都会导致混凝土内部结构不均匀,出现薄弱环节,增加受冻起皮的风险。
5. 冻融循环次数
随着冻融循环次数的增加,混凝土内部的损伤逐渐累积,表面层逐渐剥离。特别是在严寒地区,频繁的冻融循环对混凝土的破坏尤为严重。
6. 添加剂使用不当
虽然添加剂可以改善混凝土的性能,但使用不当也会带来负面影响。例如,过量使用引气剂会导致混凝土内部孔隙增多,降低其抗冻性。
7. 设计考虑不周
在设计阶段,如果未充分考虑混凝土所处环境的温度变化和冻融循环情况,未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也会导致混凝土在受冻后出现起皮现象。
8. 维护管理缺失
混凝土结构的长期维护管理对于保持其良好状态至关重要。缺乏定期的检查、维修和保养,会使混凝土在恶劣环境下加速老化,出现起皮等问题。
混凝土受冻起皮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涉及材料、施工、设计、维护等多个环节。为了有效预防这一现象,我们需要从源头抓起,严格控制原材料质量、优化配合比设计、加强施工质量控制、合理添加添加剂、完善设计考虑以及加强维护管理。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混凝土在寒冷环境下保持长久的稳定性和耐久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