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凝土表面出现碱点,即泛碱现象,是建筑施工中常见的问题之一。它不仅影响混凝土的美观性,还可能对混凝土的力学性能和耐久性造成损害。那么,混凝土为什么会有碱点呢?下面将从多个方面详细阐述。
1. 水泥成分不合理
水泥是混凝土的主要成分之一,其中含有的可溶性碱盐(如Na2O、K2O、Ca2+等)在水分的作用下会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盐,从而在混凝土表面形成白色粉末状物质,即碱点。
2. 水灰比不合适
水灰比是指水泥与水的质量比。水灰比过高或过低都会导致混凝土泛碱。水灰比过高时,水泥用量过多,导致水泥中的碱性物质无法完全溶解,从而在混凝土表面形成碱性物质;水灰比过低时,水泥用量不足,混凝土中的碱性物质无法充分反应,同样会在表面产生碱性物质。
3. 混凝土养护不当
混凝土浇筑后需要进行养护,以保证混凝土在硬化过程中能够充分反应。如果养护不当,如养护时间过短、养护温度过低等,会导致混凝土中的碱性物质没有得到充分反应,从而在表面形成碱性物质。
4. 环境因素

气候干燥、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较高等因素都会导致混凝土表面产生碱性物质。地下水位较高、地下埋设的管道泄露等也可能导致混凝土泛碱。
5. 水泥水化产物的影响
混凝土中水泥水化反应生成大量胶凝物质的也生成大量的Ca(OH)2。在混凝土硬化的初期阶段,Ca(OH)2溶解于水中,沿着混凝土内部的微小孔隙向表面移动,与空气中的CO2反应生成不溶于水的白色CaCO3,留在混凝土表面形成碱点。
6. 混凝土的密实度与吸水率
混凝土的密实度和吸水率对泛碱现象有重要影响。表面粗糙、内部疏松易吸水的地方,容易产生泛碱。这是因为这些地方更容易让水分和碱性物质迁移到表面。
7. 可溶性碱或盐的来源
混凝土中的可溶性碱或盐主要来源于水泥、外加剂以及水泥水化产物。这些物质以水为载体,通过混凝土的孔隙迁移到表面,形成碱点。
8. 温湿度变化的影响
温湿度变化或压力变化以及干湿循环和冷热交替时,混凝土中的碱性物质更容易析出到表面,形成碱点。
9. 原材料质量
混凝土原材料的质量也会影响泛碱现象。如果原材料中含有过多的可溶性盐和碱,那么在混凝土表面析出形成碱点的可能性就会增大。
10. 施工过程中的问题
施工过程中的一些问题,如振捣不均匀、养护不到位等,也可能导致混凝土泛碱。这些问题会影响混凝土的密实度和内部反应,从而增加泛碱的风险。
11. 外部水分渗透
在混凝土硬化后,外部的水分也可能渗透到混凝土内部,导致部分Ca(OH)2溶解并带到表面,形成碱点。
12. 一次泛碱与二次泛碱
混凝土硬化后初期的泛碱称为一次泛碱,多发生在蒸发快的迎风面和朝阳面。随着时间的推移,在雨、雪长期作用下,外界水分渗透到混凝土内部,部分内部的氢氧化钙溶解在水中蒸发时带到混凝土表面,称为二次泛碱。二次泛碱不像一次泛碱那样分布均匀,只出现在局部。
混凝土出现碱点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水泥成分、水灰比、养护条件、环境因素、水泥水化产物、混凝土的密实度与吸水率、可溶性碱或盐的来源、温湿度变化、原材料质量、施工过程中的问题以及外部水分渗透等。为了预防和处理混凝土泛碱现象,需要从这些方面入手,采取针对性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