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凝土在浇筑和硬化过程中,有时会出现表面粗糙、凹凸不平的麻面现象。这不仅影响建筑物的美观性,还可能对其耐久性和使用功能产生不利影响。那么,混凝土为何会出现麻面呢?以下从多个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模板问题
模板表面粗糙不平滑,使用旧模板时板面残浆未清理或清理不干净,会导致拆模时混凝土表面被粘坏,形成麻面。模板拼缝不严也会造成局部漏浆,引发麻面现象。
脱模剂问题
钢模板上的脱模剂涂刷不均匀或局部漏刷,会使得拆模时混凝土表面粘结模板,造成麻面。脱模剂质量差或使用不合理,如粘度过高,也会导致气泡无法排出,形成麻面。
模板湿润不足
浇筑前没有在模板上洒水湿润或湿润不足,浇筑时混凝土的水分会被模板吸去,使其表面失水过多,出现麻面。

混凝土配比不当
混凝土配置不合理,如石子、水泥的加料不正确,会导致配合比偏大或偏小,进而影响混凝土的流动性和气泡排出,增加麻面形成的可能性。
振捣不充分
施工过程中振捣不充分或振捣棒插入深度不足,空气无法有效排出,会在混凝土内部形成气泡。随着混凝土的硬化,这些气泡在表面形成小凹点,即麻面。
融雪剂影响
在冬季,为了融化冰雪会使用融雪剂,大多为氯盐类。其中的氯化物会与混凝土中的水泥砂浆发生化学反应,生成的物质会使混凝土内部形成空隙,降低混凝土强度,并可能导致混凝土路面表面变得疏松,出现麻面。
引气剂质量欠佳
为了保证泵送混凝土的可泵性,有时会加入引气剂。但引气剂质量欠佳会在混凝土中形成较大的气泡,如果振动不合理,大气泡不能完全排出,会造成混凝土结构表面蜂窝麻面。
混凝土和易性差
混凝土和易性较差时,容易产生离析泌水。为了防止混凝土分层,入模后不敢充分振捣,导致大量气泡排不出来,从而在硬化后的混凝土结构表面形成蜂窝麻面。
环境温度影响
环境温度对混凝土结构面层的质量也有影响。春、秋季节昼夜温差较大,附着在混凝土结构表面的气泡体积变化也很大,可能导致混凝土面层留下孔洞,形成麻面。
模板材质与清洁度
模板的材质、表面粗糙度以及清洁程度对麻面的形成也有显著影响。如模板表面附着有杂质或油污,会阻碍混凝土的均匀流动,导致麻面。
混凝土出现麻面的原因多种多样,涉及模板、脱模剂、混凝土配比、振捣、融雪剂、引气剂、和易性、环境温度以及模板材质与清洁度等多个方面。在施工过程中,应严格控制这些环节,以预防麻面的产生,确保混凝土结构的整体质量和美观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