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凝土劈裂是指混凝土在受到外力作用时,其内部结构发生破坏,导致混凝土沿某一方向产生裂缝或完全断裂的现象。这一现象背后蕴含着复杂的物理和化学机制,本文将从多个方面详细阐述混凝土劈裂的原理。
1. 荷载作用
混凝土在静、动荷载及次应力的作用下,会产生裂缝。这些裂缝主要分为直接应力裂缝和次应力裂缝。直接应力裂缝是由外荷载直接引起的,如建筑物承受的重量超过混凝土的承载能力,导致混凝土开裂。次应力裂缝则是外荷载引起的次生应力导致的,如在混凝土结构中,由于构件的形状或尺寸突变,使得应力集中,从而产生裂缝。
2. 温度变化
混凝土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当外部环境或结构内部温度发生变化时,混凝土会发生变形。如果变形受到约束,结构内会产生应力,当应力超过混凝土的抗拉强度时,就会产生温度裂缝。例如,在冬季,混凝土表面温度迅速下降,而内部温度下降较慢,导致内外温差过大,从而产生裂缝。
3. 收缩变形
混凝土在硬化过程中会发生收缩,主要包括塑性收缩、缩水收缩(干缩)、自生收缩和炭化收缩。这些收缩会导致混凝土体积变形,当变形受到约束时,就会产生裂缝。例如,在混凝土硬化初期,由于水分蒸发过快,导致混凝土表面产生塑性收缩裂缝。
4. 不均匀沉降
由于基础竖向不均匀沉降或水平方向位移,结构中会产生附加应力,当这些应力超过混凝土的抗拉能力时,就会导致结构开裂。例如,在软土地基上建造的建筑物,由于地基承载力不均匀,导致建筑物基础发生沉降,从而产生裂缝。
5. 钢筋锈蚀

混凝土保护层受二氧化碳侵蚀炭化至钢筋表面,或由于氯化物介入,钢筋周围氯离子含量较高,都会引起钢筋表面氧化膜破坏,导致钢筋锈蚀。锈蚀物体积膨胀,对周围混凝土产生膨胀应力,导致保护层混凝土开裂、剥离。
6. 冰冻膨胀
当大气气温低于零度时,吸水饱和的混凝土会出现冰冻,游离的水转变成冰,体积膨胀9%,从而产生膨胀应力。混凝土凝胶孔中的过冷水在微观结构中迁移和重分布引起渗透压,使混凝土中膨胀力加大,导致裂缝出现。
7. 材料质量
混凝土主要由水泥、砂、骨料、拌和水及外加剂组成。如果配置混凝土所采用材料质量不合格,如水泥强度不足、骨料含泥量过大等,都可能导致结构出现裂缝。
8. 施工工艺
在混凝土结构浇筑、构件制作、起模、运输、堆放、拼装及吊装过程中,若施工工艺不合理、施工质量低劣,容易产生各种裂缝。例如,振捣不密实、不均匀,会导致混凝土强度不足或不均匀,从而产生裂缝。
9. 设计缺陷
设计结构中的断面突变、预应力施加不当、构造钢筋配置过少或过粗等设计缺陷,都可能导致构件裂缝的产生。例如,在设计中未充分考虑混凝土构件的收缩变形,导致混凝土在硬化过程中产生裂缝。
10. 养护不当
混凝土浇筑后,如果养护措施不到位,如早期脱水、保温保湿不足等,都可能导致混凝土收缩开裂。特别是在夏、冬两季,因昼夜温差较大,养护不当更容易产生温差裂缝。
11. 模板问题
模板刚度不足、拆模过早、模板支架压实不足或支架刚度不足等问题,都可能导致混凝土在浇筑过程中出现裂缝。例如,模板刚度不足时,在浇筑混凝土时由于侧向压力的作用使得模板变形,从而产生与模板变形一致的裂缝。
12. 施工机具和材料堆放
施工过程中不加限制地堆放施工机具、材料,不了解预制结构受力特点,随意翻身、起吊、运输、安装等行为,都可能对混凝土产生附加应力,导致裂缝产生。
13. 浇筑速度
浇筑过快或过慢都可能导致混凝土产生裂缝。浇筑过快时,混凝土流动性较低,在硬化前因混凝土沉降不足,硬化后沉降过大,容易产生裂缝;浇筑过慢时,则可能导致混凝土分层或分段浇筑时结合部处理不好,产生裂缝。
14. 混凝土分层浇筑
混凝土分层或分段浇筑时,如果结合部处理不好,易在新旧混凝土和施工缝之间出现裂缝。例如,后浇混凝土因停电、下雨等原因未能在前浇混凝土初凝前浇筑,会引起层面之间的水平裂缝。
15. 碳化收缩
浇筑混凝土后过分抹平压光,会使较多的细骨料浮到混凝土表面,形成含水量很大的水泥浆层。空气中的二氧化碳与水泥浆中的氢氧化钙发生反应生成碳酸钙,导致硬化后期混凝土明显收缩,即碳化收缩,出现开裂。
混凝土劈裂是一个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了解这些原理对于预防和控制混凝土开裂具有重要意义。在实际工程中,应综合考虑设计、材料、施工和养护等各个环节,采取有效措施减少混凝土裂缝的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