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凝土模壳在建筑施工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但其失效或损坏的原因却多种多样。本文将从多个方面详细探讨混凝土模壳损坏的原因,以期为实际施工提供有益的参考。
1. 安装与固定问题
模板没有安装好、固定牢是混凝土模壳损坏的常见原因之一。如果模板在安装过程中未能紧密贴合或固定不稳,浇捣混凝土时产生的巨大压力可能导致模壳变形甚至破裂。为避免这种情况,模板安装前应进行全面检查,确保固定牢靠。
2. 振捣过度
浇捣振实混凝土时,如果振动器直接靠在模板上,且振动过大,也可能导致模壳损坏。振动器产生的强烈振动会传递至模壳,使其承受额外的压力。施工中应严格控制振动器的使用方式,避免直接靠在模板上振实混凝土。
3. 施工荷载过分集中
倾倒混凝土时的冲击力过大,以及施工荷载过分集中,同样会对模壳造成损害。为避免这种情况,施工中应合理安排物料堆放位置,避免荷载过分集中。
4. 材料质量问题

模壳材料的质量也直接影响其使用寿命。例如,使用高碱玻璃丝布作为增强材料的模壳,在碱性环境中容易发生腐蚀,导致脆性增加,韧性不足。在选择模壳材料时,应优先考虑耐候性、抗老化性能好的材料。
5. 养护不当
混凝土浇筑后的养护工作同样重要。如果养护不当,如未及时覆盖保护、未经足够时间的湿润养护等,都可能导致混凝土表面起壳,进而影响模壳的稳定性。混凝土浇筑后应严格按照养护规范进行操作。
6. 拆模过早
拆模过早也是导致混凝土模壳损坏的原因之一。如果混凝土尚未完全凝固就拆除模壳,可能导致表面失水过快,表里强度不一而脱皮。拆模时间应根据混凝土的凝固情况合理确定。
7. 气候因素
天气炎热、气候干燥的季节里,混凝土中的水分迅速蒸发,表面迅速失水干燥,可能形成一层看似坚硬的外壳,即“硬壳”现象。这种硬壳往往伴随着裂缝的产生,给模壳带来损害。为避免这种情况,施工中应密切关注天气变化,灵活调整施工方案和养护措施。
8. 混凝土配合比问题
混凝土的配合比不合理也可能导致模壳损坏。例如,砂率偏低、石子级配差、用水量过大等因素都可能导致混凝土泌水、离析等问题,进而影响模壳的稳定性。在配制混凝土时,应严格控制配合比,确保各材料组成的均匀性和稳定性。
9. 外加剂使用不当
外加剂的使用对混凝土性能有重要影响。如果外加剂掺量过大或含有泌水的成分,可能导致混凝土泌水、离析等问题,进而影响模壳的稳定性。在使用外加剂时,应严格控制掺量,并选择合适的外加剂种类。
10. 模壳厚度不足
模壳的厚度也是影响其使用寿命的重要因素。如果模壳厚度不足,可能无法承受混凝土浇捣时产生的巨大压力,导致变形或破裂。在选择模壳时,应根据实际需要确定合适的厚度。
11. 缺乏保养与维护
混凝土模壳在长期使用过程中也需要进行保养与维护。如果缺乏保养或维护不及时,可能导致模壳表面磨损、腐蚀等问题,进而影响其使用寿命。应定期对模壳进行检查和维护,确保其处于良好状态。
混凝土模壳损坏的原因多种多样,涉及安装与固定、振捣过度、施工荷载、材料质量、养护不当、拆模过早、气候因素、混凝土配合比、外加剂使用不当、模壳厚度不足以及缺乏保养与维护等多个方面。在实际施工中,应针对这些原因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以确保混凝土模壳的稳定性和使用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