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凝土,作为现代建筑中不可或缺的材料,其耐久性和稳定性至关重要。近年来,科学家们发现,混凝土内部竟然孕育着多种细菌,这些微生物在混凝土的生命周期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那么,混凝土的细菌究竟有哪些呢?让我们一同探索这个奇妙的世界。
1. 自愈合混凝土中的细菌
自愈合混凝土是一种能够在出现裂缝后自我修复的材料。这种混凝土中常含有巴氏芽孢杆菌、枯草芽孢杆菌等芽孢杆菌,以及大肠杆菌等。当混凝土出现裂缝时,这些细菌会在水的作用下发芽,吞噬乳酸钙等钙基营养素,产生不溶的石灰石,从而自动填充裂纹。这一过程不仅修复了裂缝,还提高了混凝土的耐久性。
2. 微生物腐蚀与混凝土中的细菌
某些细菌,如硫氧化细菌和硫酸盐还原细菌,会对混凝土造成腐蚀。硫氧化细菌能将硫化氢氧化成生物硫酸,生物硫酸与混凝土中的氢氧化钙反应,形成石膏和膨胀性产物钙矾石,导致混凝土开裂。而硫酸盐还原细菌则在厌氧环境下将硫酸盐还原为硫化氢,进一步加速混凝土的腐蚀。

3. 细菌在混凝土中的生存与繁衍
研究表明,细菌不仅可以在混凝土中生存,甚至可以在这种干燥、荒凉的环境中繁衍生息。这些细菌可能来自原材料,如砾石,它们能在混凝土内部形成复杂的群落,并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变化。某些类型的细菌甚至能在没有食物或氧气的情况下存活数年之久。
4. 细菌在混凝土中的预警作用
科学家们还发现,细菌可以提供水分引起的碱硅反应(或“混凝土癌症”)的早期预警。这种反应可能导致结构缺陷,而细菌的存在和活性变化可能预示着这种反应的发生。监测混凝土中的细菌群落可能成为预防混凝土损坏的一种新方法。
5. 聚球藻与“活”混凝土
除了传统的芽孢杆菌外,还有一种名为聚球藻的蓝细菌被用于制造“活”混凝土。聚球藻通过光合作用吸收阳光、营养物质和二氧化碳,并吐出碳酸钙。这种碳酸钙是组成贝壳和水泥的主要成分,可用于加固混凝土结构。虽然“活”混凝土的硬度尚不及传统混凝土,但其独特的自我繁殖能力和环保特性使其在建筑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6. 反硝化细菌在再生粗骨料混凝土中的应用
在再生粗骨料混凝土中,反硝化细菌被用于增强混凝土的强度和耐久性。这些细菌能够堵住水进入的孔隙,降低混凝土的吸水率,并通过生物矿化过程产生碳酸钙晶体,填满混凝土中的孔隙,形成更稳定的结构。研究表明,反硝化细菌可以将再生粗骨料混凝土的抗压强度和拉伸劈裂强度分别提高30.3%和20.3%。
7. BioZEment中的特殊细菌
BioZEment是一种利用特殊细菌制造的生物混凝土。这种混凝土中含有能够产生乳酸和醋酸等有机酸的细菌,这些有机酸有助于降低混合物的pH值,部分溶解石灰石,释放钙离子和碳酸盐。随后,另一种细菌会产生尿素分解酶,导致混合物pH值升高,形成碳酸钙晶体。这些晶体在细菌混凝土中起黏合作用,使混凝土固化后具有良好的强度和循环利用性。
混凝土的细菌种类繁多,它们在混凝土的生命周期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从自我修复到预警腐蚀,从增强强度到提高耐久性,这些微生物正逐渐改变我们对混凝土的传统认知。随着研究的深入,相信未来会有更多创新性的应用涌现,为建筑领域带来更多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