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凝土表面起砂是一种常见的质量问题,它不仅影响建筑的美观性,还可能对结构的力学性能和耐久性造成潜在威胁。那么,混凝土表面为什么会起砂呢?本文将从多个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1. 水泥变质
水泥的强度等级低或超过保质期后,其强度等级会降低,导致浇筑后的混凝土强度不达标。水泥变质,如受潮结块,也会使得水泥的胶结性能差,从而影响混凝土的表面强度。
2. 砂石料质量问题
砂等细骨料的细度模数高、粒径大、孔隙率大,或级配不合理,都会影响混凝土的密实度和强度。过细的细骨料会增加需水量,导致水灰比增大,强度降低;而过粗的细骨料则容易离析、泌水,同样降低混凝土表面强度。
3. 水灰比过大
水灰比过大是混凝土起砂的重要原因之一。过大的水灰比会导致混凝土表面泌水,降低表面强度。多余的游离水分蒸发后,还会在水泥浆面层形成毛细孔,降低砂浆的密实性,易磨损起砂。
4. 外加剂掺量过量
混凝土中外加剂掺量过量会造成新拌混凝土大量泌水,大量自由水泌出混凝土表面,影响水泥的正常凝结硬化,从而造成起砂。
5. 施工过程中的过分振捣

振捣过度会加剧混凝土表面的泌水现象,导致表面强度降低。施工人员违反施工要求,如将插到一个位置不动或振捣时间过长,也会造成混凝土局部过振,出现离析现象。
6. 养护不当
养护不充分或养护时间过早、过晚都会导致混凝土起砂。过早养护会使混凝土中的水分过多,水灰比变大;而过晚养护则会使混凝土表面得不到充分水化,强度降低。暴晒或大风等环境因素也会加速混凝土表面水分的蒸发,导致起砂。
7. 模板问题
用于混凝土工程的模板间接缝不严实,会导致水泥浆从缝隙处漏出,使得混凝土表面的骨料缺少水泥浆包裹而形成起砂。模板上残留的砂浆等污物也可能导致起砂。
8. 雨天施工
雨天进行混凝土浇筑时,雨水容易进入模板中,使得水泥浆变稀,水灰比被动提高。或者混凝土表层的水泥尚未硬化就受到雨水的冲刷,导致未硬化的混凝土表面水灰比增大或水泥浆流失,形成起砂。
9. 低温下施工
在没有保温措施的冬季进行施工,混凝土在施工过程中容易受冻,使得表面强度降低。受冻后的混凝土体积膨胀,解冻后膨胀的混凝土不能恢复,导致孔隙率变大,表面形成松散的颗粒,容易起砂。
10. 压光时间掌握不好
压光过早或过迟都会导致混凝土表面起砂。压光过早时,水泥水化作用刚刚开始,凝胶尚未全部形成,表面会出现水光,易造成表面水灰比过大;压光过迟时,水泥已经终凝硬化,操作困难且会破坏已经硬结的表面。
11. 泌水未处理
混凝土浇筑过程中形成的泌水若未及时处理,会导致混凝土表面水灰比过大,强度降低。未刮去表面多余泌水或洒干拌水泥砂去除多余泌水时未洒均匀,都可能造成起砂。
12. 早期上人作业
混凝土表面未达到一定的强度就上人、上物、上车作业,会破坏水泥硬膜,导致表面起砂。
13. 原材料含泥量高
粗、细骨料含泥量较大会严重影响水泥早期水化,使得混凝土泌水,造成起砂。骨料中的泥土包裹水泥颗粒,水与水泥颗粒不能完全接触,延缓水泥水化。
14. 配合比不合理
混凝土原材料的选择、质量及配合比不合理也是导致起砂的重要原因。配合比不合理会影响混凝土的强度和耐久性。
15. 施工管理不严格
混凝土施工管理不严格,如施工人员操作不规范、监督不到位等,都可能导致混凝土表面起砂。
混凝土表面起砂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水泥变质、砂石料质量问题、水灰比过大、外加剂掺量过量、施工过程中的过分振捣、养护不当、模板问题、雨天施工、低温下施工、压光时间掌握不好、泌水未处理、早期上人作业、原材料含泥量高、配合比不合理以及施工管理不严格等。在混凝土施工过程中,应严格控制各个环节,确保混凝土的质量和耐久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