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混凝土表面质量
打混凝土结束后,首要关注的是混凝土表面的质量。应仔细检查是否有裂缝、气孔或麻面等缺陷。这些表面问题不仅影响美观,还可能降低结构的耐久性。一旦发现问题,需立即采取修补措施,如使用抹面工具进行修整,或采用专门的修补材料进行填补。
2. 强度与硬度检测
混凝土强度是评价其质量的重要指标。打完后,应按规定进行强度测试,通常通过取样制作试块,并在标准条件下养护至规定龄期后进行压碎试验。还可利用回弹仪等设备进行现场硬度检测,以初步判断混凝土强度是否达标。
3. 尺寸与标高复核
施工完毕后,需对混凝土的尺寸和标高进行复核。使用测量工具检查混凝土构件的几何尺寸是否符合设计要求,同时用水平仪或激光测距仪检测标高,确保结构位置准确,满足设计要求。

4. 养护情况检查
混凝土养护是保证其性能的重要环节。打完后,应检查养护措施是否到位,如覆盖是否严密、洒水是否及时等。养护不当可能导致混凝土表面失水过快,产生干缩裂缝,或内部水化不充分,影响强度发展。
5. 模板与支架拆除
在混凝土达到一定强度后,需及时拆除模板和支架。拆除前应检查混凝土是否已具备足够的承载力,避免拆除过程中造成损伤。拆除过程中应小心谨慎,防止撞击或振动对混凝土产生不利影响。
6. 钢筋位置与绑扎
混凝土内部的钢筋位置是否正确、绑扎是否牢固也是检查的重点。应通过敲击或探测仪器检查钢筋位置,确保其与设计图纸一致。检查钢筋绑扎是否紧密,避免浇筑过程中钢筋移位或松动。
7. 预埋件与预留孔
打混凝土前预埋的构件和预留的孔洞也需仔细检查。确认预埋件位置准确、固定牢靠,预留孔洞尺寸、位置符合设计要求。这些预埋件和孔洞对于后续的安装和连接至关重要。
8. 混凝土配合比验证
施工结束后,应回顾并验证混凝土的配合比是否合理。通过对比实际施工情况与设计要求,分析配合比是否满足强度、工作性等性能指标。如有必要,可调整配合比以优化施工效果。
9. 安全与环保措施
还需检查施工现场的安全与环保措施是否到位。确认施工区域是否清理干净,废料是否妥善处理,同时检查施工设备是否安全关闭,确保无安全隐患。环保方面,应关注混凝土搅拌、浇筑过程中产生的噪音、粉尘等污染是否得到有效控制。
打混凝土结束后,应从多个方面进行细致检查,确保施工质量与安全。通过全面、系统的检查,可以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为后续的施工和验收奠定坚实基础。